“左右同步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內,較以往人工卷尺測量的5毫米精度提升60%……”日前,在濰宿高鐵安丘汶河特大橋的連續梁施工現場,技術員李光仁正通過激光位移傳感器實時監控掛籃位移。這一精度的躍升,正是中鐵十四局以科技創新驅動施工品質邁向“毫米級”標準的生動縮影。
作為高鐵建設的重要參與者,中鐵十四局始終以科技為抓手,將智能監測裝備、自動化施工技術與數字化管理系統深度融入施工全流程,為“八縱八橫”高鐵網建設注入強勁動能,推動工程品質向更高標準邁進。
利用激光位移傳感器實時監控掛籃位移(張素香 攝)
連續梁施工作為高鐵建設的“咽喉工程”,工藝復雜、精度要求嚴苛,直接影響線路整體質量與運營安全。“我們必須分毫必爭、‘質’在必得。”中鐵十四局濰宿項目負責人白志濤介紹說,他們共有10座連續梁施工,每座連續梁都有12道工序、48個關鍵控制點,任何細微偏差都可能影響整體質量。
為攻克技術難關,該項目部積極響應建設單位連續梁施工安全管理專項提升行動,成立由項目經理牽頭、總工程師負責、20名技術及質量骨干組成的專項提升小組,將高標準要求轉化為8類23項具體任務清單,構建起“人人有責、層層把關”的質量責任體系。
精度提升的背后,是科技創新的硬核支撐。該項目部引進4套激光位移監測系統,實現掛籃走行速度精準控制在每分鐘8到10厘米,同步性提升70%,單次作業時間壓縮37.5%。針對鋼絲繩易磨損這一行業常見難題,技術團隊創新研發出磁吸護角裝置,采用高強度耐磨橡膠材質,通過強磁吸附有效保護鋼絲繩,使其使用壽命延長1倍,單次更換成本降低500元,目前已在6個工點推廣,累計節約成本超4萬元。
在近日建設單位組織的連續梁質量評比活動中,安丘汶河特大橋跨汶河北大堤連續梁以梁體線型偏差小于2.8毫米、混凝土強度達標率100%、關鍵工序一次驗收合格率99%的優異數據,在全標段5個工點中脫穎而出,獲通報表揚。
雄商高鐵鋪軌施工(項目部 供圖)
與此同時,我國“八縱八橫”高速鐵路網京港(臺)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——雄商高鐵建設現場,科技創新同樣成為質量提升的核心動力。項目部按照“工裝保工藝,以工藝保質量,以質量保安全”的原則,積極研究推廣無砟軌道新工藝工裝,軌道板的上浮和橫向位移的約束效果明顯提升,各項指標遠超質量標準。
此外,在該項目鋪軌基地,智能監控系統實現對重要區域的全天候、多角度覆蓋;“智能群吊”技術將傳統32人協同操作優化為1人主控、6人輔助的自動化作業模式,使500米長鋼軌裝車時間縮短至5分鐘以內。同時,最新投用的多線鋪軌一體機可實現在一條線路上同步完成雙線鋪軌,無需換線作業,使鋪軌準備時間縮短50%,施工人員減半,顯著提升安全質量,實現了鄰線鋪軌與焊軌同股道作業、車站雙線同步鋪設等六大突破。
“科技創新是破解難題、提升工程品質的關鍵引擎。”該公司技術負責人表示,下一步,他們將繼續錨定“毫米級”建設標準,持續引入數字化管理平臺、智能巡檢機器人等前沿技術,推進科技創新與工程建設深度融合,為完善我國“八縱八橫”高鐵網、推動交通強國建設貢獻鐵建力量。